在没有金属探测器的古代,古人是怎么找矿的?
2022-04-27 | 作者:
砂金
上有陵石下有铅、锡、赤铜
这里的陵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,而在《太平御览·地部三》将陵石引为绿石,经过后期学者考证为孔雀石。这条口诀不仅仅适用于以铅为主的铅锌铜多金属矿床,也适用于与铜、铅、锌共生的锡矿床和赤铜矿矿床。这些矿床因为富含硫化物、氯化物和铜离子,所以在表生风化过程中,会形成一些孔雀石。当然“上有陵石下有锡”和“上有陵石下有赤铜”这两种情况也是古人根据实际探矿现象总结出的经验。
孔雀石
锡石
上有银者下有铅
这一条口诀看起来是和第三条完全相反的结论,但其实在古代采矿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。这种上面含银而下面为铅的关系,实际上并非指一个矿体中两种金属矿产的垂直分布关系,而是这两种矿产分别赋存于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空间的上下关系。“管子六艺”为中国古代找矿探矿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,当然,除了《管子·地数篇》,我国历史上还有非常丰富的找矿探矿经验。在不少史料的记载中,当时的人们已经对岩层与矿床的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知,通过页岩寻找煤矿等经验运用尤为广泛。
现代矿山
当然除了找矿外,中国古代也有着同样发达的采矿技术。这些领跑于当时世界的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从古至今矿产资源都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,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自然瑰宝,需要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不懈努力。
文章转载:地球杂志
作 者:朱嘉宁
免责声明 如有侵权 ,请联系删除